在轧钢生产一线,山钢股份型钢厂大型维修班钳工郑海峰,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钢铁“缝补匠”。他手中的焊枪,似灵动的画笔,在四溅的火花间挥洒自如,将断裂的部件“缝合”得完美如初;他那俯身匍匐作业的身影,在逼仄的空间中定格,凭借着高超技艺,逐个攻克检修路上的重重难题,工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“焊武帝”。
焊枪为笔书写初心
2007年,郑海峰踏入山钢,成为一名钳工。钳工工作不仅要熟知机械构造,还需精通装配调试,而郑海峰在此基础上,更是将电焊技能磨炼到了极致。自拿起焊枪的那一刻起,他便深知,电焊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责任的考验——每一道焊缝的质量,都与设备的安全运行息息相关。工位边、设备旁,常常能看到郑海峰专注钻研的身影。别人休息时,他手捧技术手册,反复揣摩焊接参数;下班后,他主动留下苦练运条手法,直至手腕酸痛难忍才肯罢休。飞溅的焊花烫穿工装,他浑然不觉;高温烘烤红了脸颊,他毫不退缩。他常说:“钳工如同设备的‘医生’,焊枪就是‘手术刀’,刀功不精湛,如何为设备‘做手术’?”一次定修,固定冷锯的锯罩需焊接加固,锯前冷锯辊道侧导板要整形固定。做好安全措施后,郑海峰迅速赶到现场。只见他手法娴熟,仅耗时30分钟便完成焊接,焊道一次成型,强度远超标准,为检修作业赢得了宝贵时间。
匍匐为姿担当使命
前不久,异型生产线设备年修,酷热的天气如同一座无形的熔炉,对所有人发起“极限考验”,而移动锯底座的焊接更是难上加难。底座空间狭窄,人站不进去,蹲也施展不开,只能近乎匍匐在地面作业。闷热的车间里,地面温度和焊枪散发的热量让人几近窒息。
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,郑海峰没有丝毫犹豫,直接趴在地上。他一手稳稳握住焊枪,一手灵活调整角度,双眼紧紧盯着熔池,手臂随着焊缝缓缓移动,嘴里还不停默念:“电流再调小一点,运条速度放慢点……”他一边微调数据,一边让电弧精准“咬”住接口。当他从底座下艰难爬出时,全身沾满油污与灰尘,仿佛刚从泥沼中挣脱而出。有人递来毛巾,他却先查看作业成果,笑着说:“还行,够结实。”那句带着喘息的玩笑话令人动容:“要不是怕汗水里有盐分影响焊缝,我都想用汗水来焊了。”正是凭着这份对质量的执着坚守,焊接精度远超标准,为后续设备的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星火相传点亮荣光
从2007年参加工作至今,郑海峰在钳工岗位上默默坚守了十几个春秋。无论是日常设备维护,还是紧急抢修任务,他总是冲在最前面,用焊枪“说话”,凭实力服众。他不仅自身技术过硬,还积极主动地将多年积累的焊接技巧与经验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工友。“焊枪要稳,心更要静。”他手把手地教,将自己总结的“三看两调”诀窍倾囊相授——看熔池温度、看焊缝走向、看铁水流动,调电流大小、调运条速度。在他的带动下,班组里涌现出不少“青年焊匠”,检修效率大幅提升,车间里的焊花也绽放得愈发绚烂。
“我就是个拧螺丝、焊钢板的,干好手头的活,让设备顺顺利利运转,比什么都强。”在平凡的岗位上,郑海峰没有耀眼的光环,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,但他用千万次的重复与打磨,深刻诠释了一名山钢职工对“工匠精神”的执着追求,以及对岗位的高度责任担当。他,就如同自己焊出的焊缝,朴实而坚韧,在平凡中闪耀着不凡的光芒。 (张建 张梦菲 编辑 刘乃兵)
启远网配资-启远网配资官网-配资策略平台-股市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